title = “交新朋友,别怕摩擦” date = “2025-07-16” description = “摩擦产生友谊的火花” categories = [“knowledge”] tags = [“blog”]
Life is such a wonderful waste of time I wanna spend it with you – Almost Nothing feat. Okay Kaya
我这代在小城读书、大城工作的人时常苦喊孤独却又不知如何结交新朋友,我也是。
不知在哪看到过一句话:“指出问题是好的,更重要的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”。最近读了些材料并和朋友交换意见,有了些谈不上解决方案的想法,连同读到的知识一并写下来分享给大家。
#交往的客观条件:共处同一时间空间
那么陌生人间交往的客观必需条件是什么?回想一下之前我们是在哪交到朋友的:发小是家住得近,放学后一起玩;和同学们一起上课,课间课后聊天;舍友更是朝夕相处,从谁扔垃圾到几点关灯,都要象征性约法三章。总结来看,共同的条件便是:多个人在同一有限空间下共处一段时间。
#造成人们疏远的客观因素
#城市设计导致公共空间减少
#个人主义
日本:不麻烦别人,但也不希望别人麻烦我
#更重要的是你的选择
#搭子文化 vs 熟人社交
我观察到,相同的人身处小地方和大城市,在有参与多人活动的需求时,选择伙伴的倾向不同。我朋友肯定了这点,并给出一个绝妙的例子:“比如想找人打羽毛球,小地方是大家普遍愿意从现有的朋友里找愿意打球的,大城市是大家从愿意打球的陌生人里找搭子(并且不想发展成朋友)”。
大城市中这种交往倾向,已经有对应的网络用语“搭子文化”:
“搭子”定义为因某一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结合成的社会关系,处于陌生人之上,朋友之下,主打的是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。相对于知己与恋人,“搭子”关系往往显得轻浅,人们因某一次活动相聚在一起,又快速散开,不再参与到彼此的私人生活中。 – 百度百科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?有一定客观原因:
- 统计学上,小城市相比大城市,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(陌生)人数量更少,更难找到“搭子”。
- 过往经历上,我们在小城市已经培养了一批现成的朋友、发小、同学,但在大城市没有对应的归属群体。
这两种倾向,谈不上谁对谁错、谁好谁坏。